简单才是最好的
不得不说这个题目有点标题党,都说只有消失的企业,不会有消失的行业。是的,物流行业自古以来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变着说法或者形式存在着。
其实我也没有任何觉得物流行业需求或者发展会有任何问题,其实大家最最关注的是未来又会以什么说法或者形式存在着,这其实是物流人或者说想在物流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需要去思考和判断的。
我们来捋捋思路,单纯从物流流动来说,或者从流程与运营角度思考,实现货物的流动必然都会经过“收、运(转)、配”三个大的环节。我想这个大的基本流程可以涵盖所有的运营场景,当然很多人会说还有仓储等,这里我们不做探讨,仓库本身与货物流动无关。另外就是从客户感知来讲,无论甲方还是乙方,始终围绕“成本、效率、体验”来做文章,当然这也成为很多物流企业的使命与追求,也是变着说法组合词汇成为自己的企业使命。
其实诉求还是那些诉求,千百年未有改变。业务其实也还是那些业务,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物质供应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物流供给也跟着以更快的速度飞奔,我相信这是导致今天物流行业普遍感觉难以为继的一个原因,但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是对市场客观存在的状况,具有“普惠”效应,不应该成为其中某一个企业的痛点。
其实很清楚,今天的物流行业其实是一场开卷考试的淘汰赛,甚至于老师(客户或者投资人)还有提示的情况下,能否又快又好的做好试卷。这里有一个难题就是,这份试卷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的“老师”认可你就可以了。说起来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越是开卷考试,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最最难了,这就延伸到了今天要说的主题,物流行业还有机会吗?
给了两个提示:1、收运(转)配;2、成本、效率、体验,如何围绕这两大提示进行排列组合与重新排序进行优化呢?答案就在这个里面,可以至少得出9种答案或者说模式组合的创新,至于技术、资金甚至团队其实不是答案的本身,那只是加分项而已,可以做为是最后你答题工整的卷面分而已。毕竟物流业务我们还是要基于单位模型能够做出样板来,技术和资金能做的是帮助你在战略正确的基础上构建壁垒。
疫情之下的物流百态
疫情发生以来的这几个月,给各行各业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经济损失。无论生产制造,出口外贸还是民生消费流通领域无不深受其害,几乎限于停滞。
国家提倡指导居家隔离,地方政府封村堵路,日常公共服务体系绝大多数关门停业。对疫情没有更确定性的结论之前,似乎一切停止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事实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阶段性单就抗疫的结果来看,中国的成果可圈可点。
时间过了正月十五以后,惯常的春节开工潮来临,复工复产的呼声高涨,如何开?分行业还是分区域还是分批次的复工复产呢?在今天这种高度分工协同的环境里,其实谁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物流作为物质流通领域最下游的环节,工厂不复产则无货可运。人民不消费,则需求不支持生产。吃喝玩乐场所不开业,需求则被限制在生存的层面,产能势必得不到放开!每一个社会分工都在价值链得到充分的反应,尤其在物流快递领域,在这一次的疫情表现,可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是一个生活在“互联网+快递”的国家。线上线下两张网络,将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又各自安好。
物流行业呢?
服务于2C业务的电商快递,社区买菜,服务于2B领域的零担专线和网络,整车运输服务。其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因为各种的因素,普遍处于延期开工,或者复工不能复产。
同时在不同的组织模式下的物流快递企业也在经受着政策与市场的考验,很显然主要服务于2C领域的直营平台京东与顺丰,以及社区类买菜即时配送平台则得以持续营业并收获巨量订单和快速成长。虽然又有媒体借这次疫情表现来反证是否直营平台会更有生命力,至少我是不这么认为的。
大分工与大协同是趋势,我认为没有停业的直营平台是无法承受哪怕半个月的春节假期固定成本分摊,当然也的确有需求存在或者是用户第一的信仰等等诉求的表达。加盟或者联盟平台的停业我觉得更多是没有经验与制度安排来应对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突发事件,我想说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习和复制的,并非模式优劣的判断逻辑。
我们只能庆幸的是在物流行业并没有出现群体性感染的消息看到,无论复工还是没有复工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开年,物流企业总会有些动作出来,无论是宣传动员还是市场营销抑或新产品投放等。其实真正的有规划和目标的企业,一年之计在年底,春天一定是要快速落实行动投入战斗的了。刚刚复工,义乌爆出0.8元起发全国的快递价格,直接打破你的认知底线。紧接着快运网络平台撂出比专线还低100元每吨的零担价格,又一次刷新大家对行业的认知。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为什么又只是相对头部的企业敢于这么做?
你是怎么看的?
http://www.jnlz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