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战火的地方就需要军需物资,因此物资运输的较量成为继前沿阵地后的又一主战场。从古代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如果没有雄厚的物资运输实力为保障,战争结果将难以想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主战方还是抗战方,跨境物流运输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点,特别是在抗战方中显得十分关键。
战争全面爆发后,海外华侨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政府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再加上盟国援助的物资,这些都迫切需要运回国内。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港口几乎全被日军封锁,就只剩唯一的广州湾可以运输。海上运输被敌方遏制住,军事物资的跨境运输则成了抗战的重大难题。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后来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三条跨境物流运输线路。
始修于1938年的滇缅公路穿过云南省直到缅甸,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都依赖这条生命线供给。
1942 年5 月,日军攻占缅甸,进犯滇西,截断滇缅公路,封锁了中国最后一条陆路国际通道。
为支持中国继续抗战,盟军迅速开辟了从印度东北部飞往中国内地的“驼峰”航线,大部分由美国陆军航空队负责运输,美第十航空队和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保卫。
最初的驼峰空中物流运输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一种经改装的的C-47运输机完成。
然而,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作业,且不能达到一定高度以飞越山区地形,使得飞机不得不通过非常危险的、迷宫般的喜马拉雅山隘航行,这对飞行员也是极大的挑战。
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
仅有空中运输通道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驼峰航线”又是如此危险,运输机、物资、人员的安全都没有保障。而战争中,境外援华物资急需安全的运回国内,否则接下来的抗战会非常困难。
于是在中英美三国积极开辟“驼峰”航线的同时,中美两国又合力修建一条公路,从雷多经胡康和孟拱河谷至密支那,最后与滇缅公路衔接起来。
中印公路自通车之日起至抗战结束止,先后有368 支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向中国运进新汽车1 万余辆,8 万余吨各类物资,平均每天有153 辆满载物资的卡车到达昆明。
三条运输通道成了“抗战生命线”,极大的考验着抗战方跨境物流运输实力,这对运输通道、运输工具、运输人员都有着相当高标准的要求。同时,这三条跨境物流运输通道也彰显了世界各国反法西斯的共同决心。
所以说,二战不仅是战争双方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跨境物流运输实力的较量,以及国际联盟与法西斯之间的正义对决。